-
您的位置:
- 網站首頁
- > 品牌中心
- > 新聞中心
- > 業(yè)務動態(tài)
您的位置:
“奇峰三千,秀水八百”——張家界吸引著來自全球的游客,已然成為了世界級的旅游城市。隨著旅客數量的不斷增加,給張家界市的旅游交通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張家界市兩區(qū)的發(fā)展規(guī)劃人口到2020年將達到45萬到50萬。張家界市帶形組團城市布局必然帶來東西向交通量的聚集,目前城市東西向通道容量有限,急需建立起多模式的縱橫向的交通走廊,引導城市用地發(fā)展?jié)M足交通需求。
目前,張吉懷、黔張常高鐵線路建設的如火如荼,并計劃在2019年底通車,伴隨著張家界西高鐵站的建設,張家界綜合客運樞紐項目作為其旅游交通無縫對接的執(zhí)行者,應運而生。
中機國際為張家界綜合客運樞紐提供咨詢設計總承包服務。
張家界綜合客運樞紐項目選址在張家界市永定區(qū)沙堤,鄰近張花高速張家界西收費站,地處主城區(qū)和武陵源區(qū)的咽喉要道。
項目建設標準為交通部一級甲等站,是張家界城市綜合交通規(guī)劃中的集客運、公交和城市軌道交通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將建設地下停車場,旅游集散中心、城市交通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于張家界高鐵西站。它帶給城市的不僅是更便捷的交通,更是經濟融合,帶動資本、人才、信息的流動的樞紐。
規(guī)劃設計——合理利用高差,人車分流便行
根據張家界市總體規(guī)劃和國內外鐵路客運樞紐的發(fā)展趨勢,張家界高鐵站及其周圍地區(qū)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對外交通樞紐,還將發(fā)展成為市內交通樞紐,同時也是體現張家界城市風貌的大門。建設高效換乘、舒適便捷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是本次設計的基本目標。設計遵循“立體開發(fā)、高效換乘、綜合布局、配套齊全、環(huán)境優(yōu)先、生態(tài)自給”的理念,以功能性、人性化、生態(tài)化、文化性和標志性為原則,努力打造功能布局合理、交通組織便捷、配套設施完善,富有時代感與地方特色的安全、高效、有序、舒適的站前廣場。
綜合客運樞紐站東臨武陵山大道,西臨張家界高鐵西站,占地196畝(偏?。眰戎杏刑珮O溪穿過,存在用地緊張、進深偏小、展開面不足的問題,如何重新利用地形高差,利用有限空間合理規(guī)劃交通流線是設計的重點所在。規(guī)劃設計通過“一心、兩軸、雙區(qū)、多節(jié)點”的空間結構,營造合理規(guī)劃流線,分為一般送客流線、客運大巴流線、公交車流線、出租車流線等;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通過地下室的營造平衡場地高差關系,使原本23米高差的丘陵場地華麗變身為豎向合理的集散廣場。
地上部分分區(qū)示意圖
地下部分分區(qū)示意圖
建筑設計——用現代的方式詮釋傳統(tǒng)文化
單體建筑以藍色主色調,以方格窗為主要立面元素,結合了西蘭卡普原色,與高鐵站站房造型像呼應,體現建筑現代感的同時,很好的詮釋了土家族文化特色。
地形起伏與建筑屋頂起伏形成優(yōu)美韻律,高低錯落的屋頂形態(tài)體現了張家界多山多水的地域特色。在玻璃的表面處理上,吸取了土家文化中的編織工藝符號,經過抽象形成玻璃表面的表皮效果。外觀材料以鋁塑板、石材、鋼材、透明玻璃為主。
采用“地景建筑學”設計理論,建筑和大地景觀融為一體。
突出高鐵交通樞紐的“動感”“運動”特征,輪廓線強調動態(tài)感和速度感。
景觀設計——軸線的營造強化空間序列感
站前廣場景觀設計運用與建筑語言呼應的現代簡潔設計手法,通過強烈導向性的鋪裝線條,提升廣場的儀式感。局部斜切交錯的鋪裝線條,呼應建筑中大量運用的“西蘭卡普”菱形元素,主軸線兩側長條形的菱形樹池以及菱形景觀燈柱讓這個元素的形式的表達更加豐富,也讓這個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展現得更多元、更現代。建筑與景觀廣場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感的景觀空間。
提取建筑的菱形為鋪裝的元素,將菱形進行拼接,切分,組合,形成不同的鋪裝形式。美好旅程從走出高鐵站的那一刻開始——打造張家界的第一張景觀名片
亮化設計——夜里的它也別具魅力
從城市視角(天際線)、行人視角出發(fā),以“見光不見燈”的設計理念,能靜能動,動靜可控,亮化設計給建筑披上智能化夜景外衣。
結語:
張家界綜合客運樞紐項目涵蓋了房屋規(guī)劃、建筑、結構、給排水、電氣、暖通、動力、燃氣、海綿城市、綠色建筑、市政道路、橋梁、巖土、幕墻各專業(yè)、幕墻、景觀園林、邊坡及基坑支護、裝修設計共十六個主要專業(yè)設計內容。設計過程中,中機國際主動考量多方的使用需求,充分發(fā)揮公司全過程工程咨詢設計服務的綜合優(yōu)勢,在為旅客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的同時,助力張家界基礎設施與交通網絡的完善,并帶動周邊城市的發(fā)展升級。